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关注 >  > 正文
全球要闻:大江东|大上海有大情怀,沪产电视剧书写新时代
来源:金台资讯  时间:2023-06-26 16:30:50
字号:

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,也是中国电视剧创制的传统重镇。曾经,以《围城》《济公》《上海一家人》《十六岁的花季》《孽债》等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,代表了那个年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,早已成为国剧经典。

走进新时代,沪产电视剧迎来艺术创作的新高峰。从《平凡的世界》到《大江大河》,从《心居》到《安家》……《功勋》《超越》《大江大河》《小欢喜》等10部作品先后荣获“五个一工程”“飞天奖”“白玉兰”“金鹰奖”等奖项。2023年上半年,已有《破晓东方》《三体》《人生之路》等5部作品汇聚央视荧屏。

“玉兰花开——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”现场。 资料图片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上海出品”新风扑面,这背后,蕴含何种创作密码?6月23日,第二十八届上海电视节期间,“玉兰花开——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”在上海举行。与会专家和业内人士齐聚一堂,共论十年来沪产电视剧所浸润着的文化品格,探讨电视剧事业高质量发展背后是怎样一方水土。

立足城市精神品格,沪产剧艺术魅力独特

1990年,方鸿渐一头扎进三闾大学校门,电视剧《围城》就此闯入一代电视观众记忆深处。上海出品、由黄蜀芹导演的《围城》,成为电视剧改编文学名著的范例。

沪产电视剧与文学名著的“双向奔赴”,持续至今。2015年,上海立项出品、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《平凡的世界》,获得极高评价。2023年,上海继续对路遥小说《人生》进行拓展与改编,电视剧《人生之路》再次呈现出历史纵深与当下现实的深度融合。

“两部作品的改编有一个共同点,便是都忠实于对原著的精神价值、人物形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,都没有悖离原著的题旨、走向和基本风格。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、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。

土壤的滋润、文化的积淀,逐步会孕育一种风格——上海城市精神、城市品格滋养下的沪产电视剧,有着追求经典、追求品质的艺术风格。

研评会上,华东师范大学教授、作家毛尖评价,“这十年沪产剧默默走出条条大路。”这条条大路中,注重从文学原著、名著乃至文学经典中汲取创作灵感、展开影视转化,无疑是其中一条重要路径。这也成为沪产剧得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。

“上海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重镇,也是文学传播的重镇。上海编辑出版的优秀文学作品往往会改编成为戏剧和电影作品、电视剧作品,这种改编甚至会影响到一种文艺样式的影响力和业态的发展力。”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认为,“是文学的沃土、文学的滋润,在时代阳光的照耀下,成就了这些电视剧力作。”

电视剧《破晓东方》剧照。资料图片

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播出的《破晓东方》,改编自作家刘统的纪实文学《战上海》。这部获得“五个一工程”奖的纪实文学,刻录着共产党人从“战上海”到“建上海”的壮志伟业。国内首部科幻电视剧《三体》,改编自作家刘慈欣的同名经典科幻小说。古装剧《梦华录》,根据关汉卿的元杂剧改编而来。即将播出的电视剧《繁花》,细细描摹着曾经的上海生活图景,改编自金宇澄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。

上海正在筹备中的《风雨宝兴里》和《千里江山图》,同样值得期待。

宝兴里作为1949年后上海成立第一个居委会的里弄,见证了城市沧海桑田的岁月,也创造了新时代旧区改造的范例。目前,创作者们正反复深入生活,希望能拍好《风雨宝兴里》,讲好人们共同经历并见证的新时代故事。

同时,上海正在全力推动“五个一工程”获奖小说《千里江山图》的电视剧创作转化,期待在传统的谍战剧版图里点亮真正的上海坐标。

从沪产剧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

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地,需要现实主义力作的支撑。

“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这几十部代表作品,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,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。”研评会上,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副会长、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李京盛如此评价。

一方荧屏,把热腾腾的人间烟火端到观众眼前——沪产剧秉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创作理念,坚持探寻和记录时代变迁中老百姓真实的情感状态,完成沪产电视剧“温暖现实主义”的情感表达。

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,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,有情感、有爱恨、有梦想,有内心的冲突与挣扎的一个个具体的人。《小欢喜》《小别离》《小舍得》《小敏家》《心居》《安家》等一批都市生活剧,既有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的世俗欢乐,也有因子女教育、住房改善等热点话题所带来的焦虑困惑。《三十而已》《二十不惑》等女性题材剧,则把严肃的人生思考,融入日常细致的生活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状态之中。

李京盛认为,这些作品里“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,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,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,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,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的日夜奔腾不息。”

从传统眼光中狭小逼仄的上海弄堂里,走出的是一个个大写的“人”。

电视剧《大江大河2》。 资料图片

更可贵的是,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影视编剧、制片人梁振华分析,“触摸时代的心跳,是沪产电视剧一个核心的使命。比如《大江大河》《人生之路》《功勋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《大博弈》《光荣与梦想》《在一起》《风吹半夏》,这些作品关照国企改革、城镇化进程、民营经济发展、农村变迁,还有冬奥会、抗疫等重大历史事件等。对时代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,似乎沪产电视剧总有一种敏感的关照,这是一种责任感。”

不仅有烟火弄堂“小”确幸,更有中华民族“大”风貌。

火热的时代,就应该有灼热的精品佳作。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播出的电视剧《大江大河》,以国企领导、农村脱贫致富领头人,以及个体经营者作为主要人物,全景式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,讴歌了在重大社会转型期人民大众的奋斗和创造。连续两季的《大江大河》无论在口碑、影像质量还是创作意识上,都重新为沪产剧立下了标杆。

何为大上海的“大”?沪产剧中有着真正的大江大河

上海被称为大上海,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城市规模。

上海有着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:红色文化生动鲜明,海派文化开放包容,江南文化温润细腻。上海有着火热奋斗的现实生活,“人民城市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上海在党史、新中国史的地位特殊,分量重要。所有种种,塑造出上海的大格局、大胸襟、大情怀、大作为、大气象。

八千里路云和月。新征程上,这座开放、创新、包容的国际文化大都市,理应在全国率先孕育这个时代应有的中国电视剧艺术高峰。

“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收获,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题材创作,更有面向全国的视野和追求。”在李京盛看来,沪产剧为中国电视剧赢得了良好的声望和口碑。特别是在创新性表达上,这批作品也在努力突破固有题材和类型藩篱,为中国电视剧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创新动力。

“沪产剧给我的一个整体印象就是百花齐放、兼容并蓄,《三体》《梦华录》《超越》《天才基本法》《庆余年》,不同的题材都在绽放。沪产剧这些独特的、符合创作规律的、有技巧有表达的、嵌入时代的作品,是真正具有生命力,也能真正征服观众的。”梁振华评价。

比如被称为中国科幻剧开山之作的《三体》、大胆采用双时空叙事来讲述数学天才人生故事的《天才基本法》等,都显示出沪产电视剧在题材和手法上努力追求创新的勇气和功力。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《庆余年》,“穿越”式叙事激发出古今价值观碰撞的奇妙火花。

“在沪产电视剧创作过程中,我们深切体会到上海文化空间的广阔。”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、总编辑王娟感慨。

电视剧《三体》出海。资料图片

把中国的精彩凝刻在光影里,也将中国的故事展示给全世界。

近年来,立足高水平对外开放,上海着力提升沪产电视剧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叙事能力,用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,特别是国际化表达。从上海出发,一大批电视剧走出海外,充分证明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与现代价值、现代审美相适应的独特魅力。

“身处上海,我们的电视剧渴望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。”柠萌影视创始人、董事长苏晓介绍,柠萌影视近几年加快电视剧走出去的步伐,海外发行收入连年翻番增长,打破了原来只有古装剧卖得动的局面,柠萌的现实题材剧海外销售价格两年内增长200%,每部剧集都争取海外平台与国内首轮同步播出。

“回头检视这十年的上海影视剧制作,我们惊喜地发现,上海正在默默冲向它的影像高峰。上海正在把大上海的‘大’推开来,从长期被都会文化所定义的摩天大楼推广到了大江大河。”毛尖认为,“这十年的沪产剧叙事真正打开了‘大上海’的格局,也把‘大’变成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前缀。”

(来源:人民日报中央厨房-大江东工作室)

标签: